第100件下线!哈工大联合打造国内首条运载火箭3米级箱底批量产线

最后编辑时间:2023-10-15 14:03:22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10月13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149厂等联合打造的,国内首条运载火箭3米级箱底批量产线件充液拉深整体箱底下线,相比国外第一代技术,此次双方自主研制的流体高压成形第二代技术,在高质量、高可靠、低成本方面优势显着。

  为将新理论和工艺物化到装备中形成现实生产力,2018年,苑世剑带领团队研制出大型板材流体高压成形装备,攻克了10余项工艺核心关键技术,首次采用超薄板材直接成形出直径3米级火箭整体箱底并成功批产,摘下火箭上的这一技术“皇冠”,大幅提升箭体结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使我国火箭结构制造关键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优势明显的流体高压成形技术在国外开始应用。但在国内,这一技术的研发还是道阻且长的“冷板凳”。哈工大苑世剑团队毅然选择这一“冷板凳”,一坐就是三十年。

  多年来,苑世剑带领团队引领流体成形技术从简单形状到三维复杂构型、从常温成形到高温成形的跨越发展,研究出壳坯、管坯、板坯和难变形合金薄壳四类整体构件流体成形技术及装备,取得理论突破、技术创新、装备研制一体化的系统成果,推动我国金属薄壁构件整体成形技术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形成中国独有的流体压力成形技术体系。

  “苑老师确定科研方向有个不变的标准,就是必须有理论突破和应用价值,要能解决真问题!这也练就了团队‘专啃硬骨头’的作风。”团队成员刘钢说。

  一汽集团某自主品牌轿车底盘构件内高压成形技术遇到难题。苑世剑带领团队攻坚八年,不断摸索,实现了国产轿车底盘构件向高强度、轻量化和整体结构的换代发展。

  苑世剑的“定力”对团队成员影响很大:“苑老师不允许我们跟风,做科研就要深挖,做顶尖水平,手上要有‘绝活’。”这种“一锥子扎到底”的劲头,在长期积累中不断鞭策年轻人成长,团队踏实务实、敢打硬仗的作风愈发鲜明。

  实验取得成功,苑世剑便把目光投向成果转化。他带领团队将工艺技术物化到装备上,以“交钥匙工程”形式,确保企业能够拿到直接发挥效用的设备。

  苑世剑说,“好多人问我把握住技术发展方向的诀窍是什么?那就是生产一线。只有在生产一线及时发现技术瓶颈和产业需求,才能掌握一手信息把握好科研方向。”

  苑世剑对产学研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格外重视。“不能只满足发表几篇论文,我们的工业级用户是零件不是材料,从材料变成零件、产品,要有工艺、设备等。所以,我们坚持材料-工艺-装备一体化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苑老师的要求虽然很严,但却让大家受益匪浅。”哈工大2018级博士生莫琛说,“我们渐渐发现,养成这个习惯会把问题分析得更透、考虑得更全面。这种方法已成为团队科研过程中长期秉承的思想。”

  苑世剑对学生论文也有要求。“论文要在团队内部认真修改多次,达到团队认可水平才可以外送,这样的论文质量更有保证。”哈工大2021级博士生孙文笑言:“我们团队的论文是绝不可能‘水’的。”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