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关键通道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地球知识局

最后编辑时间:2023-10-02 19:37:3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神秘的青铜神树,光怪的纵目面具,庄严的青铜人像,华贵的黄金权杖……馆中陈列的文物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

  三星堆深居西南内陆,独立发展出一种神权色彩的文明。这些光怪陆离的青铜器,正是他们取悦神明的宝具。

  然而,这种“奇特感”只是中原视角下异域文明陌生的一面,遍观三星堆,大量青铜尊、青铜罍、玉戈、玉琮、三足陶器都有明显的中原风格,这是一条未载于书本却昭然若揭的文明传承路径。4000多年前,三星堆与中原之间必然有着密切往来。

  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同时代的商朝定都河南安阳,两者直线相距有上千公里,中间还隔着大巴山、秦岭、伏牛山、黄河,其中最难的就是大巴山-秦岭这一段,将关中-河东-伊洛与四川盆地分成了两个世界。

  但是三星堆已经证明,这两个世界早已连为一体,可见,4000年前的巴蜀绝非“不与秦塞通人烟”。所以,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循着历史和地理的足迹,一条条贯穿中华龙脉,彪炳中外交通史的山间要道逐渐浮现,共同组成了一个沟通城与城、板块与板块、古代国与国的交通体系,它有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号——蜀道。

  人们谈论最多的蜀道,特指从关中平原通往成都平原的通道。而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蜀道”,是战国中期秦国兼并巴蜀时开辟的。由于汉中谷地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之间,是关中和巴蜀之间的战略要地和中转站。所以蜀道以汉中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边的蜀道连接着关中-秦岭-汉中,主要有四条——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其中陈仓道最为宽阔平坦,而傥骆道最为艰险难行。

  南边的蜀道连接着汉中-大巴山脉-成都平原,主要有三条——米仓道、金牛道、阴平道。其中金牛道最为紧要,是成都的门户,而走金牛道又必经剑门关(又称剑阁),其两侧山峰如剑,悬崖峭壁如门而得名剑门。

  由于秦岭的平均海拔比大巴山脉更高,真正阻碍了夏季风和冬季风,导致山南山北的气候植被和生活方式都截然不同。因此,秦岭不仅是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南北分界线,“中华龙脉”可谓实至名归。

  所以从中国的角度看,开通蜀道就和开凿大运河一样,有着连接中华南北的重要意义;如果进一步打开格局,青藏高原这个第一阶梯阻碍了周边众多地理板块的交流,也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环绕青藏高原的交通线,而秦岭以及蜀道,正是青藏高原西侧最重要的交通节点。

  近可通衢南北,远可触及南亚中亚,如此重要的地方,自古以来屡有大事发生,或见微知着,或彪炳史册,或慷慨激昂,或静水流深。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在中亚大夏国发现了蜀地出产的邛竹杖和蜀布。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古印度贩来的。

  显然,当时已经有了从成都平原出发,经云贵、缅甸到达南亚、中亚的商道,这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也就是环绕青藏高原交通线的南线,张骞从开辟的“北方丝绸之路”(北线)来,能买到从南线来的商品,这小小蜀布的地理意义已十分明了。而蜀道,正是沟通两条丝绸之路的关键环节。

  1995年,新疆尼雅遗址出土了一件锦护臂,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文字。与其十分相似的另一件残片上则写有“讨南羌”,连起来读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公元前61年,西汉老将赵充国利用“五星出东方”的祥瑞说服汉宣帝让他出征,一举讨平羌人叛乱。“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正是此事。

  后来学者考证,如此繁复的织锦,当时只有成都地区才能织出。两千年前的精美蜀锦出现在新疆,显然是经蜀道而来,而且见证了强汉的赫赫武功,其地理和历史意义,同样十分明了。

  217-219年,刘备率军出剑阁进攻汉中。他在谋士法正的帮助下,第一次在正面战场击败曹操。刘备死后,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进行了五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走陈仓道到达陇南地区,然后向北穿越祁山,进攻陇西,再试图翻越陇山(今六盘山)取关中,他走的这条道叫做祁山道。

  诸葛亮如此绕远,是因为力量悬殊,每一步都要慎之又慎。所以他拒绝了魏延走子午道偷袭长安的冒险建议。但是走祁山道距离目标太远,中间环节太多,任何一环出问题便全盘皆输,果然因马谡失街亭而前功尽弃。

  蜀军第二次北伐走陈仓道,第三、四次走祁山道,进展都不大。第五次走褒斜道,在五丈原与司马懿陷入僵持。最终诸葛亮积劳成疾,壮志未酬。

  孔明死后,蜀汉衰微,攻守逆转。263年,魏权臣司马昭下令伐蜀,蜀汉很快就丢了汉中,只得依靠剑阁天险死守。

  谁知邓艾率领魏军攀越荒无人烟的阴平险道,绕开剑阁,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成都平原,零星抵抗后,后主刘禅开城投降。

  蜀魏之争能够如此精彩,正是因为蜀道是一个成体系的交通网,围绕蜀道的较量,既是英杰的博弈,也是国力的对抗,更是时代的必然,在一次次的融合后,在蜀道和大运河的加持下,中华南北终于密不可分。

  蜀道在文学上的极高知名度,毫无疑问来自李白的《蜀道难》。人们在赞叹之余,却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问题:李白本人到底走没过蜀道?

  李白自幼成长于四川江油,成年后走水路出三峡,游览全国,自此后再也没回过四川。所以,他很有可能没有亲身走过蜀道。

  有人认为,李白的《蜀道难》是劝好朋友杜甫不要去四川投靠剑南节度使严武。还有人提出,《蜀道难》是李白送朋友入蜀时写的。

  在李白的《蜀道难》之后,中唐诗人陆畅还针锋相对写了一首《蜀道易》,说:“蜀道易,易于履平地。”此后,关于蜀道难易的问题争鸣不断。总体而言,随着历代的修缮,蜀道的难度不断降低。

  蜀道虽难,却耐不住锦城之乐。杜甫似乎也没受到《蜀道难》的影响,反倒成了着名的“蓉漂”,成都成为其诗歌的沃土,写下240多首诗篇,其中不乏颂扬锦城的名篇——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百花争妍、蝶舞莺啼的锦江岸畔。

  事实上,“蜀道之难”与“锦城之乐”就像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自古以来,成都的发展与蜀道密不可分。

  当年秦国为了伐蜀,开辟金牛道。在蜀地置郡,治所就设在成都。秦相张仪仿照咸阳营建了成都的城墙,此后2300多年城址都始终未变。

  此后,每逢北方战乱,总有大量人口翻越蜀道,来成都避难,并促进了成都的发展。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剧增的人口带来了空前繁荣,使成都成为与扬州齐名的全国商贸中心,这两座城市也正是当时蜀道与大运河的南方终点。而吸引着无数人从蜀道南下的,正是“锦城”成都的独特魅力。

  成都的魅力,首先在于物质的富足。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遍布肥沃的紫土,都江堰更是令困扰三星堆人的水灾绝迹,从此旱涝保收,这里是真正的“天府之国”。

  成都的魅力,还在于精神上的安逸。四川盆地四面险阻,地缘上非常安全,加上这里丰富的物产、宜人的气候、淳朴的民风,让成都人生活得十分安逸。你看那心宽体胖的大熊猫,正是成都安逸的象征。

  成都的魅力,更在于世间的美好。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名句,道出了成都最令人瞩目的美景——在晴朗的日子里,从成都市区向西眺望,能看见连绵的雪山。贡嘎山、四姑娘山这些6000-7000米以上的雪山尽收眼底。

  在这千秋不变的雪山之下,是越来越美的公园城市。近年来,成都加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市区能看见雪山的日子越来越多。尤其是里程超6500公里的天府绿道,既是市民锻炼身体的好地方,也增加了城市绿地的面积,再加上1500多个各类公园,使成都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45.1%。

  在公园城市中,还点缀着一众名胜,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青羊宫、文殊院、锦里、青城山、都江堰、金沙遗址……让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此外,麻辣鲜香的川菜、环肥燕瘦的川妹子、灯火通明的夜市、悠闲自在的龙门阵,共同构成一幅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人间烟火图。

  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氤氲在一缕缕担担面的浓香、一声声钵钵鸡的叫卖、一壶壶茶水、一张张竹椅、一次次伴随着喝彩的变脸、一句句川蜀方言的亲切问候中……

  而且,今天的游客要体验幸福成都,不必再像古人那样备尝蜀道的艰辛。因为今天的成都,已被“新蜀道”连通八方。

  从西安到成都的西成高铁,只要4个小时就能穿越蜀道天险。成渝之间,每天更是有约百趟列车往来穿梭。2022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了5298列。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让川蜀陆上国际通道更加畅通。

  此外,成都还是中国除上海、北京外第三座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双流和天府国际机场的吞吐量一直位列全国前列。

  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水运通道、国际货运班列、国内外航班,构成了水陆空立体的对外开放通道,这就是成都的“新蜀道”。

  过去的蜀道,是北方人士躲避战乱,寻求安稳生活的狭窄通道;而今天的蜀道,是自信的东方大国向世界展示开阔胸襟的一张名片。

  今年夏天,成都成功举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闭幕式的空前盛况、精良的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高超的比赛组织能力,使成都大运会成为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国际盛会。

  历经大运会洗礼,成都站在了新的起点,城市能级全面提升,面向世界更加自信从容、开放包容,成为吸引全球瞩目的“磁场”。

  国家领导人在大运会欢迎宴会上向国际嘉宾介绍成都,“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现在正值国庆长假,何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穿越那一条条充满诗情画意与英雄传奇的蜀道,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蜀道,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一睹锦城的绝世风华,感知“大运成都”万千气象。

  塞穆尔·约翰逊说过:“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也就厌倦了生活。”这句话放在成都这里更为贴切:当你来到成都,一定不会对这里的生活感到厌倦!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