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行业的三次大“整治”:一次比一次严厉

最后编辑时间:2023-11-18 21:09:39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距离教育部颁布了《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10月15日实施的日期,越来越近了,教培行业也从最初的“恐慌”,再到接受,最后到现在的冷静观察,我在教培行业差不多待了8年,时间不算长,但是却经历了三次大的整顿:

  201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开展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轮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2018年底,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万所,存在问题机构27.28万所已经全部整改完成。

  也是在那次整顿中,合规经营成为主题,一直持续到2020年,当时统计的是40万家校外培训机构仅3成合规。俞敏洪老师在当时就算过一笔账:一个教学点必须要办学许可证’。在一个城市如果有20个或者50个教学点的线张营业执照,因为一张营业执照只能对一张办学许可证。这纯粹是折腾人!”

  为什么会有这次”合规“的大整治呢?学科类的巨头几乎都是在2000—2015年发展壮大的,深层次的原因是1999年的高考扩招,促进了学科类巨头的形成,但是也带来了行业无序的发展和恶性竞争,教培行业由于”散“”小“”地域差距大“和恶性竞争,难以规范化发展,所以合规和规范成为这次整治的主要方向。

  2021年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的发布,彻底把学科类培训规范到底,究其直接原因跟学科类的”疯狂“有很大关系。

  2020年暑期正值疫情期间,据统计仅7、8月份,前10家在线教育机构的市场广告投放额大概率超过100亿元。在线教育行业一年融资额超过去十年的总和,高达500亿元。在线教育“抢钱大战”,只能用“疯狂”两个字来形容,当年最大的争议的事件是:

  猿辅导、作业帮、高途课堂、清北网校等在线教育机构广告里同一个人在一家机构号称是“做了40年的英语老师”,换家变成了“教了一辈子小学数学”的“名师”……该事件一度冲上热搜,引起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事隔一年后,“双减”政策出台。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是资本与巨头造的孽,但是罪过却让中小机构一起承担,太不公平了:没捞到一起吃肉,却跟着一起挨打,换成谁不憋屈,不郁闷?

  对一个行业来说,近30年的发展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未来空间无限,发展可期,但是教培行业确在这个年龄戛然而止,一纸“双减”令,千万教培人开始转型。

  这一时期,转型对于教培人来说是生存主题,我记得当时有一个教培老师跟我说教学17年,40多岁了,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什么不会干了,想来确实很心酸。

  《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的颁布,其实就是“剑指”小黑班,无论是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的培训,明确了相关的执行部门,列出了相应的违规行为,再出台了具体的惩罚制度,威慑力和震慑力不可谓不大。

  擅自开办校外培训,无论是非学科类和学科类培训达到了规模要求,处罚1-5倍罚款,变相开展学科类培训(通俗所称的小黑班),最高罚款10万,还要注意后面几条,两年内再次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从重处罚,就是开展学科类的小黑班,还带累加的,首次可能罚款少,但是第二次的线万了,办班的成本和风险不可谓不大。

  我们从时间线可以看出,校外培训史上三次整治,一次比一次严厉,一次比一次规范,对教培行业的整治已经趋向于“深水区”。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