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越“合”越有“利”

最后编辑时间:2025-03-10 21:58:5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刘结一说,粤港澳大湾区路相通、城相融、心相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新活力、新气象。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娄勤俭说,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将开展专题调研,推动大湾区建设把“一国”之本、“两制”之利、三地优势结合好。

  建设大湾区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使命任务,缺了任何一方都不行。6年多来,大湾区建设之所以日新月异,正是因为三地勠力同心、携手奋进,展现出强大的合劲。

  一条条硬核“大动脉”飞架珠江口,广深港高铁“火力全开”,“大湾区1号地铁”贯通五城,“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驶来……时空版图的重塑,改变的不只是生活半径,也促进了资源要素高效便捷的流动。产业链找“搭子”更容易了,互相“串门”成为常态,“双赢buff”逐渐形成。

  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轮驱动”,从“跨境理财通”“港澳药械通”“湾区社保通”纷纷落地,到“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单牌车突破500万辆次,再到18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境通办”,在要素跨境流动、营商环境等规则衔接重点领域,大湾区将开放“置顶”,给融合“加粗”。

  “朝饮西关早茶,午啖横琴生蚝,夜临浪漫维港。”“周末去香港购物、到澳门品尝美食、在广东休闲度假。”……“一日转三城”已成为大湾区人的常态化生活方式。今年春节期间,港澳居民来内地260多万人次。去年内地旅客前往香港达3400万人次,前往澳门近2450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约27%和29%。

  “湾区通”让工作生活更加便利,大湾区同城感进入“NextLevel”,粤港澳三地人员往来交流更为密切、合作更加频繁。

  9个城市加2个特别行政区,面临种种差异,同时也意味着各有优势、彼此互补。启动建设6年多来,粤港澳三地分别找准功能定位,将格局打开,减少同质化内卷,把“相加”变成“相融”,不仅有“物理反应”,更碰撞出“化学反应”。

  香港、澳门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扮演着“超级联系人”角色;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比翼双飞”,瞄准科技前沿,布局新质生产力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在整体“拼图”中错位发展,一个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正加速成长。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协同”二字出现了很多次。11座城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同时也嵌入彼此、互为补充。香港的金融与深圳的科技,广州的商贸和佛山的制造,澳门的客流与珠海的旅游,“总部+制造”“创新+转化”……各城市“合群”更“合拍”,各都市圈“同圈”更“同频”。不得不说,大湾区是懂得“组CP”的。

  以“湾区大市场”进行全局谋划,才能聚合成整体优势。一个细节就能管窥这份默契。去年10月,2024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大湾区各城市在晒出“家底”之余,也不忘以湾区之名“拼船出海”,把湾区市场一体化的独特优势“打在公屏上”,众多企业充满热忱,笃定“投资大湾区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拥抱大湾区就是拥抱未来”。

  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仅是一片面积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是8600多万人的心灵港湾。这些年,粤港澳三地以文化为纽带,共同架起融合发展之桥,从“一团和气”到“和合共生”,“我是大湾区人”这句话的含金量持续上升。

  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已成功举办3届,“湾区升明月”电影音乐晚会让三地“梦幻联动”,广州文交会、香港书展、澳门艺术节等众多文化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

  蛇年春晚舞台上,汪明荃携薛凯琪、刘惜君、钟楚曦同框亮相,演绎经典粤语歌《万水千山总是情》……

  今年,粤港澳三地将共同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这将是文化、体育和旅游的又一次深度融合。全国两会上,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大家到大湾区、到广东旅游观赛,感受大湾区日新月异的精彩变化,体验活力大湾区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