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人士积极评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全球人权事业进步发展所作的积极贡献

最后编辑时间:2024-03-12 07:31:39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聚焦经济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福祉,为共建国家民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多国人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共建国家民众更好地实现生存权、发展权,夯实了全球人权保障发展之基,为推动全球人权事业进步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日前共同发布《为了更加美好的世界——从人权视角看共建“一带一路”这十年》智库报告,报告中讲述的案例和阐释的观点引起不少海外人士共鸣。

  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说,《世界人权宣言》等一系列条约和公约都明确各国人民享有获得食物、教育、体面工作、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等基本权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为实现这些权利作出贡献。

  伊拉克大学新闻学教授穆罕默德·朱布里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助力共建国家解决了许多难题,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人权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消除贫困方面,“得益于此,共建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博格-乌伊认为,发展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人权,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发展才是好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帮助许多发展中国家克服了基础设施不足等发展瓶颈。通过一系列合作项目,这一倡议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提供了更多职业培训和教育机会,“在发展中改善了民生”。

  卢旺达大学政治学系高级讲师伊斯梅尔·布坎南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增强了共建国家的发展权利,帮助共建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并提高人民收入实现减贫,为促进共建国家的人权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一个个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帮助当地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改善了生活条件,增进了共建国家的民生福祉。对此,不少共建国家人士深有感触。

  从高速公路到摔跤竞技场、从乡村打井工程到方久尼大桥,塞内加尔外国记者协会秘书长阿卜杜拉耶·巴对在塞内加尔的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如数家珍,尤其是对报告中提及的乡村打井工程印象深刻。“我亲自去过那些村落,看到中国帮助修建的水井极大改善了当地供水状况,让当地村民的生活好起来。”他说,共建“一带一路”多年来为改善塞内加尔民生作出巨大贡献。

  “我们目前正在建设的‘清洁塞尔维亚’项目就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进行的。”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清洁塞尔维亚”项目总工程师亚历山大·沃伊沃迪奇说,“清洁塞尔维亚”致力于保护塞尔维亚萨瓦河和多瑙河的自然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民众提供更为清洁和健康的生活条件。

  安德烈是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秘鲁分公司的工程师。他说,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秘鲁分公司承建的连接秘鲁安第斯山区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公路项目启动后,当地民生得到改善。他说:“人民生活幸福就是最大的人权。我见证了整个路段的施工,目睹‘一带一路’改变了家乡的面貌,给当地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阿尔及利亚《独立青年报》新闻主任卡迈勒·曼萨里说,就阿尔及利亚而言,阿中两国在数字科技、新能源、航天、医疗健康等领域进行了合作,这些合作都在改善着每个阿尔及利亚人的生活。

  报告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所体现出的以民为本、合作发展、开放包容、公平公正的理念,为完善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启示。对此,不少海外人士深表认同。

  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理事会助理研究员贡萨洛·吉吉诺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为实现更均衡、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描绘了蓝图。

  埃及阿拉伯与国际事务专家穆斯塔法·阿明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通过合作促进发展、通过发展推进人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式,在发展中改善民生,不断夯实人权发展的基础。

  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在于践行多边主义、完善全球人权治理,让发展中国家获得宝贵的和平发展机遇,让欠发达国家人民有机会摆脱贫困,并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赋能。

  厄瓜多尔国际政治分析人士德西奥·马查多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各国实现共同繁荣,其体现出的以民为本、合作发展、开放包容、公平公正的理念为人权、公平和社会正义发展带来积极力量。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7日以中英文面向全球共同发布《为了更加美好的世界——从人权视角看共建“一带一路”这十年》智库报告。报告深刻阐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益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逻辑关系,用大量事例数据生动直观展现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对促进当地民众更好实现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实现更大范围人权保障的积极作用。

  如何进一步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经络”?如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进行探讨。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特点是创新。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科技创新引领推动生产力革新突破,进而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当前,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商业应用正在加速落地,已成为数字经济领域的新兴产业之一,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仍不完备。建议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构建安全完备的AI治理政策体系。

  履职7年,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吕春祥代表每年都会提出碳纤维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议案,同时不断延伸履职触角。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3月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空,一群雨燕飞过蓝天,衔来春意渐浓的讯息。王路还提到,要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大布局等。她建议,进一步提升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万泉代表表示,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过去一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如何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畅谈观察和思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3亿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6.4%,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6.5%。农村养老是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王德保透露,中心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河套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协同香港、面向全球,在河套合作区建设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

  “主轴承的服役寿命与可靠性受到材料、设计、制造技术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随尺寸增加而倍增。

  为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辛锋看来,中央企业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方面,拥有多方面独特优势。为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作用,不同领域中央企业持续探索,积淀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共计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分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4类。张玉卓用三个字概括了中央企业今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