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费是北上广20倍!香港房子是如何养老的?

最后编辑时间:2024-09-04 14:34:05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这两天,关于“房屋养老金”的新闻铺天盖地,网友调侃说“以前买房是为了养老,今后要努力工作为房子养老”。‍‍‍‍‍

  一个香港朋友和我说,她住的房子建于上世纪80年代,但房屋状况还不错,能继续住,就是经常要交钱维护房子,这方面的开支不小。‍‍‍‍‍‍‍‍‍‍‍‍‍‍‍‍‍‍‍‍‍‍‍‍‍‍‍‍‍‍‍‍‍‍‍‍‍‍‍‍‍‍‍‍‍‍‍

  了解清楚之后发现,20元在香港确实是非常便宜的,香港新房市场或者次新房,物业费普遍超过50元每平米。

  这意味着一套100平米的次新房,每个月仅物业费都要5000块 (香港房子还有差响、地税等持有成本) ,差不多是广州同类房子的20倍。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香港房子的保养和维护好,很多三十多年楼龄的房子,状况依旧不错,给人一种旧而不破、旧而不脏的感觉,但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良好的房屋状况是高昂的物业费在养着。

  具体来说,只要是3楼以上、楼龄30年或以上的私人房屋,就必须委任一 名在政府注册的检验人员,每10年对房屋的公共部分、外墙及伸出物、招牌检验一次。 检验人员还要负责监督检验后认为需要进行的维修工程。

  如果业主的维修保养资金不够,也不用担心,只要房屋楼龄30年或以上、符合差饷租值资格,就可以申请全额首次强制验楼计划。

  香港屋宇署则每年会随机挑选2000幢和3800幢旧楼分别进行强制验楼和强制验窗计划。检测不合格的大厦,必须短期内维修整改,否则会遭到重罚。

  至于30年楼龄以下的楼宇,香港屋宇署认为,新建楼宇质量上相对有保障,但屋宇署也鼓励业主自发保养。

  其实不唯香港,在国外很多大城市,房屋的日常保养和修缮,都是一笔不小的刚性开支,这几乎是所有国际大都市的一个共性。‍‍‍‍‍‍‍‍‍‍‍‍‍‍‍‍‍‍‍‍‍‍‍‍‍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切事物都会从有序走向无序,就算是手机和汽车,用久了也会坏、也要修,更何况是房子?

  所以,房屋保养这个成本就像是“房间里的大象”, 尽管它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国内,几乎所有人都选择忽视它,仿佛它不存在。

  对国内的房地产行业,我一直有句话叫做“管生不管养”,建房子的时候,有100个大章管着,而且户型、得房率、外立面、智能家居这些东西能给你卷出天际,但房子交付之后呢?连基本的保养和维护都做不好,主要就靠两三块的物业费勉力维持。

  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小区交楼三五年之后,就逐渐陷入破败的境地,买这种房子别说保值增值,能否在二手市场转出去都成问题。

  国内长期以来“重开发轻维护”的发展模式,积攒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最近几年,不少开发商亏本卖房,只能想方设法降标交付,导致一些房子的质量大打折扣,买这类房子,日后给它的“养老成本”只会更高。

  当然,本文并不是为房屋养老金辩护,这个东西该不该收、 向谁收、 怎么收、收多少、怎么用?每一个问题都非常琐碎、非常复杂 ,不是 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这里 只是 想提醒大家两点: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真实世界也没有童话,很多看似平常的东西,背后都有着巨大的隐性成本。‍‍‍‍‍‍‍‍‍‍‍‍‍‍‍‍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