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600年“灵蛇”舞动非遗风採【10】

最后编辑时间:2025-01-25 09:30:4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人民网合肥1月24日电(吕欢欢)夜幕低垂,繁星点点之下,位於安徽省肥东县的和睦湖畔,被“洋蛇灯”映照得五光十色。

  长128米的“洋蛇灯”,由竹篾精心编制而成,身披彩纸鳞片,通体透着红光。一百多位舞者们则身着艷丽的传统服饰,巧妙操控,前面蛇珠开道,后面洋蛇狂舞,“长蛇出海”“走径折”“摇大车”“四蟒翻身”“盘宝塔”等动作行云流水,使洋蛇仿佛活了过来。

  蛇头时而低垂,犹如金龙出海,时而高昂,似要腾空而去。从空中俯瞰,蛇身蜿蜒曲折,造型多变。每一次扭动、每一个转身,都传递着这一非遗艺术的精彩,最后完美地盘绕出一个高达6米多的宝塔形态,引得周围观眾屏息凝视,掌声雷动。

  它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集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信仰、民间口头文学等多种文艺形式於一体,舞蹈独具匠心、制作工艺復杂,每次制作堪称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包公“洋蛇灯”每18年才会“出动”一次,每次增加一节,目前蛇灯已长达135米,难得一见。

  早在1984年的庐州第一届灯会,“洋蛇灯”首次从偏僻的山村走向繁华的大都市,随后也数次走上央视的舞台。2008年6月,大邵“洋蛇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產名录。

  如今,歷经600多年,古老的“洋蛇灯”以其復杂的工艺、独特的玩法和精彩的表演,穿越歷史,生生不息。

  邵二勇作為“洋蛇灯”第11代传承人,在2024年底从他父亲邵传富手中接过接力棒。早在他30岁时,其父亲便开始对他进行训练,这些年来,他系统学习了“洋蛇灯”的扎制、设计和表演的功夫。

  “昨天我们刚从亳州表演完回来,到家后又赶忙加紧排练,一直到晚上11点多结束,今早又起个大早為今天的表演做准备。”邵二勇说,安排得越忙,他们越有一身劲,“我们这裡玩灯的大多是中老年人,锣鼓队裡更是如此。别看年龄偏大,但是干起活来却是精神抖擞,精神头儿丝毫不输年轻人。”

  事实上,和其他很多非遗一样,肥东大邵“洋蛇灯”也面临着传承的问题。不过,在大邵村,村裡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学这门手艺。

  在此次“洋蛇灯”表演中,有灯员138人,包括老中青三代人,其中年轻大学生有20多人。在武汉上大二的学生邵自彧,在还未放假前,就早早地打听好了今年的演出时间,表示非常荣幸能够作為队员之一為传承非遗贡献力量。

  这样一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表演下来,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大家的衣服也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他们乐此不疲。

  接下来,从小年开始,他们还会在逍遥津公园、肥西县、长临河省级旅游度假区、合肥骆岗中央公园等地表演,并於3月1日(农歷二月初二),在包公故裡文化园收官“回家”。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