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大规模交换被扣押人员意味着什么?专家解读

最后编辑时间:2024-08-03 07:15:50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8月1日,以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为一方,美国、德国、波兰、挪威和斯洛文尼亚为另一方,双方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大规模交换被扣押人员。美国广播公司称,这是冷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被扣押人员交换行动。

  土耳其总统府新闻局的公告说,此次交换行动涉及26人,其中10人被移交至俄罗斯,13人被移交至德国,3人被移交至美国。

  此次交换的被扣押人员中包括此前被关押在俄罗斯的美国《华尔街日报》驻莫斯科记者埃文·格尔什科维奇、在俄被判间谍罪的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员保罗·惠兰,以及此前被关押在德国的俄罗斯公民瓦季姆·克拉西科夫等。

  在被扣押者搭乘飞机回国时,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总统拜登、德国总理朔尔茨都分别亲自到机场迎接。

  拜登还感谢德国、土耳其等国在谈判及交换行动过程中作出的努力,不过,各方均没有详细透露谈判的过程。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只说这项多方协议是数月艰苦谈判的成果,而且没有金钱交易。他还表示,此次被扣押人员交换行动与俄乌冲突没有关系。

  当年4月,美俄交换了在俄因酒后袭警入狱的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员特雷弗·里德与因贩毒罪在美服刑的俄罗斯飞行员康斯坦丁·亚罗申科。

  12月,美俄交换了在美服刑的俄罗斯军火商维克托·布特与因贩毒罪名在俄服刑的美国女篮运动员布里特妮·格里纳。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当时称,俄罗斯与美国就交换被扣押人员达成一致不应被当做双边关系改善的迹象,双边关系“仍然糟糕”。

  在俄乌冲突延宕、美俄关系持续紧张的当下,美俄等国大规模交换被扣押人员意味着什么?美俄关系会因此有所缓和吗?来听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刁大明的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刁大明:此次美俄之间交换被扣押人员是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应该说,在当前俄乌冲突持续延宕、俄罗斯与美欧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出现这样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甚至有些出人意料的事件,似乎是为当前美俄关系的其他可能性提供了某些想象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刁大明:必须看到的是,交换被扣押人员在美俄之间并非新鲜事。即便是在2022年四月份,也就是俄乌冲突刚刚爆发两个月之际,美俄之间就也曾出现过相对规模较小的被扣押人员交换的这样一些情况。但显而易见,当时的这样一些情况也并不意味着后续两国关系发生了怎么样的积极变化,那目前这个被困人员的这样一个交换的主要考虑恐怕是美俄两国各自的国内政治关切。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刁大明:当然,除了双方从各自国内政治角度出发来各取所需之外,此举也被认为能够充分说明,美俄之间只要有动机、有意愿就可以实现,至少是通过第三方实现并推进较为深入的沟通,从而共同来推动某些事态的可能的这种向着双方都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当然,此次交换被扣押人员不会对美俄关系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善。比如从美方的角度上看,政府在这个交换人员之后也曾强调此举与俄乌冲突的相关谈判无关,甚至表达此次之后更没有必要与莫斯科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打交道。而美国国内共和党人士也开始公开的批评拜登政府,认为此举将在其他国家刺激绑架美国人,扣押美国人员的这样一个情况。总体而言,虽然交换了这个被扣押人员,展现出了一定善意,但这种善意显然无法化解美俄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难以直接给俄乌冲突带来新的转机,从而也就更难给美俄两国关系带来任何新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