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什么和李严反目成仇?

最后编辑时间:2023-07-17 13:21:5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公元263年,邓艾攻打成都,刘禅投降了整个国家。存在了近半个世纪的蜀汉政权是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历史学家对此有很多评论,如国家小而弱,难以生存;国家小而弱,难以生存等。刘禅昏庸,宦官独权;

  然而,“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更具体地说,就是如何认识、运用、协调人际关系。从白帝城托孤到孔明去世的十二年间,诸葛亮辅佐太后主,成为蜀汉政权事实上的掌门人。除了马谡的失职之外,诸葛亮在处理与副手李严的关系时似乎还不尽如人意。

  刘备在诸葛亮临终时对他的高度信任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受顾之托的还有李严。李严年轻时在荆州为刘表效力,灭亡后转投刘璋。公元213年,刘备攻打刘章时,李严率军向刘备投降。在汉末乱世,李严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攻克成都后,李严没有再受过任何更大的任命。夷陵之战,在严重削弱蜀汉国力的同时,也给李严的命运带来了转折。

  刘备战败病重时,命李严入永安宫,并授其尚书令一职,这向蜀汉官员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刘备打算利用李严来制衡诸葛亮,军政分开,捍卫皇权。但诸葛亮对刘备任命的副手颇为不满。为了除掉李严这个害群之马,诸葛亮采取了三招。

  第一步是从头开始,组建新的宰相班子,真正获得代表皇帝行事的资格。第二步,锅底抽签,坐上宰相之位,领益州牧。这样一来,诸葛亮军政大权就一人了。第三步,调虎离山,用李严取代魏延,把他的江州转移到汉中,在那里受到诸葛亮众多亲信的监管。就这样,刘备苦心安排的李严队伍逐渐被清空。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完成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水到渠成了。李严最初被指控犯法是因为他对军粮监管不力。诸葛亮等20余人上书弹劾李严。最终,李严被废籍,震动蜀汉政坛的正邪之争,以诸葛亮的彻底胜利而告终。当然,李严绝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平庸之才,否则他也不会被刘备选为重臣。面对诸葛亮的逼迫,李严采取了一些进攻措施。

  比如公元227年,北伐之前,诸葛亮想调集李严的两万大军镇守汉中。李严趁机威胁,提议分益州五郡,亲自担任刺史。诸葛亮没有同意。公元230年,诸葛亮再次需要调动军队。李严仍然扬言要组建自己的团队来对抗诸葛亮,但结果仍然没有得到批准。《诸葛亮集》中收录了李严的一封信,内容是劝说诸葛亮接受九溪封号,升为王。李严刚要以退为进,故技重施,笑里藏刀,诸葛亮在回信中狠狠教训了他一顿。

  李严被流放后,诸葛亮并没有杀掉他,而是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不变,并写信给儿子李封安慰他。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后,李严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绝望和担忧。生病而死。

  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该怎么办?这才是诸葛亮与李严争论的真正原因。李严不理解也不支持诸葛亮北伐,因此采取了抵制的态度。两者存在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互相损害,最终两败俱伤。就诸葛亮与李严之争而言,正副不和不仅导致李严始终得不到任命,而且阻碍了北伐的顺利进行,加剧了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敌对,削弱了蜀汉的国力。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