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一直在路上

最后编辑时间:2025-01-12 21:37:23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讲到一个故事: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为谢绝各方馈赠,他专门写了上面的《却赠檄文》。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张伯行的《却赠檄文》,“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观照张伯行和他的《却赠檄文》,可以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封建王朝的张伯行尚且坚守敬身、敬德、敬民“三敬”,遑论新时代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党员干部?

  值得一提的是,张伯行生活在所谓“康乾盛世”,此后的满清王朝盛极而衰,逐步走向衰落和灭亡。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笃信“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的人越来越少,追求“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人越来越多,终致“天朝上国”在内忧外患中颓然倒地。究其原因,如果缺少了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不想腐”的个人道德防线很容易被突破。

  从革命战争年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新时期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战略目标,勇于自我革命是百年奋斗历程培育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尤其还在近日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把巡视作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以铁的纪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所在。总结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必须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党纪法规既是“紧箍咒”和“安全阀”,更是“防腐剂”和“护身符”。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将浩然正气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仅是一种道德情操,更应该成为一种行为准则——“正己”才能“正他”,“律己”然后“律人”。把巡视作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正风肃纪反腐一刻不能停,全面从严治党一步不能退——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让党员干部因敬畏而“不敢腐”、因制度而“不能腐”,有利于提高觉悟而“不想腐”。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于一体,我们一定能在新的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