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新书抢先看12-1月这些书值得期待

最后编辑时间:2023-12-19 19:25:09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在互联网愈加普及的今天,人们有了更多的阅读方式,那种令人喜出望外、触及灵魂的阅读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在这个时代,无论于现实空间或是赛博空间中,“打开一本书”已然有了更厚重的意涵: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被书写的知识,是对阅读仪式感的执着,更是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是的,幸好还有阅读。不管什么时代总要有人读书,不乏读者询问我们的出版计划,小北也想为热情的读者带来一些与众不同。

  本书是作者在清华大学开设“西方文学思想与作品”课程实录,该课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书内容纵横上下三千年,横跨欧美两大洲,从古希腊神话艺术、中世纪的圣经文学和骑士文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近现代的浪漫运动、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涵盖了西方文学发展的主要思潮及各时期最具经典性的作家和作品,从心灵深层揭示西方文学生生不息的运动。同时注重联系当代生活现实,开掘西方古典文学的现代性,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阐释,力求在中西会通、古今会通方面作出有益的开掘。首版2003年出版,多年来广受读者喜爱,长销不衰,本次修订出版第三版。

  作为法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文学长期被视为边缘性体裁,其文学特性和研究价值均亟待自证。本书从理论与实践这一两分法出发,尝试界定法国儿童文学的文体外延,并借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实践来剖析该体裁的共性特征,以强调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的特殊属性。具体而言,“文体论”“历史简论”“功用论”三个章节为理论部分,旨在从文体溯源入手,为儿童文学提供一个可能的定义,凸显其内生的交际意图和功用导向;“童话论”“寓言论”“科幻小说论”及“翻译论”四个章节则聚焦文体实践,意图借代表性体裁勾勒面向儿童的文学创作的轮廓,完善对该体裁及其典型作家、作品的认识,由此反观法国儿童文学的异质性、多元性和作为交际的不对称性。

  《结构之后的路》体现了库恩晚年思想的发展,是对《科学革命的结构》观点的拓展与反思,并对于对他理论的一些批评和误读,作出了回应。

  如果说《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重在建构一个“范式”,《结构之后的路》则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被质疑较多的地方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尤其是对于“不可通约性”。书末还收录库恩去世前一年所进行的深度访谈,是库恩学术生平的极好自传式材料。

  我们会时常困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中的不同侧面,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我到底有没有行动的自由?对于这些问题,发生于19世纪中叶直至20世纪80年代结束的存在主义哲学运动,给出了许多精彩的答案。本书选取了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胡塞尔、尼采、萨特、加缪、波伏瓦、雅斯贝尔斯、伽达默尔、阿伦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梅洛-庞蒂这12位最有代表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总结了他们最深刻、最有温度,也最值得玩味的哲学洞见,并试图通过他们的思考来帮助读者更好地思考自身的人生境遇和人生选择。在“加餐”部分,还有对存在主义艺术、神学、心理学、电影、戏剧等问题的生动阐发。本书以刘玮教授与得到合作的“存在主义哲学20讲”课程讲稿为底本,并加入了每一讲之后的课程精选留言,讲述者与听众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共同思考,成就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存在主义哲学课。

  本书涵盖西方心理学史从古希腊早期哲学心理学发展至当代科学认知心理学的全貌,突出呈现西方心理学史的主要理论与应用流派,旨在帮助心理学专业学生掌握西方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主要发展脉络、现状与趋势,培养其心理学学科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应用视角。本书在忠实叙述西方心理学史的重要事件与体系流派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史编撰学的“厚今说”与“时代精神说”视角,首次从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的发展线索对西方心理学史进行梳理,并且关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巴西之根》出版于1936年,是巴西现代史学和社会学的奠基着作之一,一部推动了20世纪巴西社会“重塑巴西”运动的主要着作。本书出版于1936年,作为巴西本土知识分子剖析巴西国民性的经典学术专着,对当时处于迷茫中的巴西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作者聚焦历史,探究巴西命运走向的基底因素,也即书名中的“根”,目的在于理解当下,寻找巴西民主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未来,并得出结论:巴西的变革方向,就在逐步摆脱狭隘的欧洲传统文化包袱,除去伊比利亚之“根”,朝着建立城市文明与融入世界文明的路途前进。

  数字连接给了每个人连接世界的机会,也让人们的社交从此不同。运用数字媒介,理论上,一个人可以与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人建立联系。即使如此,人们的社交关系依然只有四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工作关系、生活关系。当然,每一类关系都有着异常复杂的维度。删繁就简,《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在每一类关系中选择了四类典型场景,用案例呈现场景,在场景中捋出案例内含的社交关系重构,探讨数字社交带来的社会关系革命——从个体围绕社会的社交转向个体汇聚关系的社交。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被誉为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爱因斯坦曾言:“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惊为天人。”中国明末科学家徐光启首次将《几何原本》翻译为中文时,盛赞“《几何原本》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试、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脱之不可得,欲驳之不可得,欲减之不可得,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

  本书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组织各专业委员会编写,旨在为全国的执业律师从事各项法律业务提供指导与借鉴,并分享优秀律师的成功执业经验。本书内容包括律师办理公司召开网络股东大会出具法律意见业务、房屋租赁合同纠纷诉讼业务、企业合规业务、私募投资基金合规法律业务、起草商事仲裁协议业务、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业务、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业务、国有公司合规业务、变更公司登记纠纷业务、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业务、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律业务、合同审查业务、买卖合同法律业务、专利侵权诉讼业务、专利行政案件业务共15个业务操作指引,执笔人均为本领域优秀律师,对于律师从事各项法律业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借鉴性,也是新从业律师较佳的学习范本。

  律师业务指引和规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本次编选的15个指引之外,还将根据律师业务的发展状况和业务指引的编写成熟状况,不断推出新的规范和指引,并根据立法和司法实践,对内容进行及时的修订和更新,使之成为一个对全国的律师业务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的操作指引体系,推进律师业务领域的纵深拓展和律师执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本书通过塑造新时代检察官践行法治思想,忠诚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坚持为人民司法的光辉形象,以艺术形式表达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落实“一号检察建议”相关工作要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和非凡的时代意义。

  本书语言简洁通俗,能从“接地气”的语言中了解到田文昌律师亲自代理的知名案件中的细节,并跟随其专业视角在案件和故事中对中国的刑事诉讼业务的发展进行反思与追问。书中提出的观点和意见对刑事辩护的发展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尤其对刑事辩护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有很多原创性的思考和总结,它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个案代理的胜负,对刑事辩护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阅读本书,法律实务工作者能获得丰富的实践指导,法学学者能收获研究我国刑事诉讼问题的新启发,对刑辩业务感兴趣的法科学生或其他读者亦可从中受益。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对推动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产权结构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等问题,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本书由河南省律师协会组织数十名资深律师,立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和瓶颈问题,对民营企业设立、运营、融资、税收、土地房产、建设工程、知识产权、劳动人事、环境资源等常见问题予以梳理和解答,积极回应了民营企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法治新需求、新期待,旨在为民营经济发展破冰除障、赋能助力,为民营企业应对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提供法律帮助。

  当代医学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与对医学的片面理解密切相关,研究人类对人体及其疾病理解的演化过程和规律,呈现医学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汇集了作者在医学史研究和教学工作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分为中国近现代医学史、医学思想史、医学社会文化史、中外医学交流史、医学编史学和医学史教育六编。书中的文章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医学的发展历程,也涉及对医学史学科建设的思考,能够帮助人们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把握医学的发展趋势。

  本书以“讲述体育冠军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宗旨,系统全面地对多位体育领军人物的成长过程和成才之路上的人生感悟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诠释真正的体育精神,为广大读者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