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yī)无(wú)所(suǒ)得(dé)可以这样理解吗?
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支点,传统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思想意蕴,把握传统家文化在伦理道德教化、社会秩序维系、民族精神赓续、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的独特功能和时代价值,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业意义重大。
传统家文化以血缘亲情为纽带,通过家训、家礼、家德、家风、家乘(族谱)、家法、家史等丰富载体,深刻塑造了家庭成员间的身份认同与行为规范,构建起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天下的伦理秩序。
传统家文化重视个人的德性修养。《孔氏祖训箴规》倡导“崇儒重道,好礼尚德”,《诫子书》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宽厚忍让、与人为善等处世原则和道德要求,通过长辈躬身示范、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以及家风家训的世代传承,内化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的家庭伦理,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起点,并生发出立德修身、报国恤民、爱众亲仁、博施济众的社会公德。
家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天下担当。中国先贤主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将孝亲之心升华为忠诚报国的责任;强调“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将治家之能拓展为经世济民的抱负。传统家文化引导个体形成以身报国、建功立业的志向,以及兼济天下、天下一家的博大胸襟,并将这种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植入中国人的日常行为,转化为净化社会的风气,成为我们今天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由此可见,从人到家,从家到国,从国到天下,传统家文化构建起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伦理秩序、道德体系和责任链条。在重视人丁兴旺、家族绵延的文化背景下,个体成员自觉承担起对家族延续的责任;在家国一体的文化意识驱动下,“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诚担当,成为每个共同体成员义不容辞的职责。家不仅是个体生命的起点,也是个体社会关系的起点,通过“拟制血亲化”的伦理外推机制,家庭伦理得以超越血缘边界,扩展至社会和国家层面,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间的情感联结与交往方式,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广泛的社会认同。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以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深刻揭示了家庭稳定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中国传统家文化以其独特的伦理规范和共同体意识,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文化支撑。
中国传统社会以“礼治”为核心特征,而“家礼”则是社会规范体系的基础。家礼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礼仪,以礼义、礼仪、礼制、礼俗等调整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维持孝老敬长、敦亲睦族的家庭生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浓郁真挚的家国情怀和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并通过宗族、乡里等社会网络向外延伸,构成乡土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社会关系网络,即揭示了以家庭为中心向外扩展而形成的由内而外、由家及国的秩序建构模式,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规范具有内生性和认同感,而非一味依赖外部强制。在现代社会,尽管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但家文化仍通过家风、家训等形式延续其秩序规范功能。
在传统意义上,家是社会伦理的载体,是国家仁政的依托;在现代意义上,家是社会情感的寄托,是人本政治的依据。家国同构的文化意识,有效避免了西方契约型结构模式带来的政治无根性和不稳定性,增进了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当前,社会流动性增强、复杂性提高,并且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加剧了个体面临的社会风险。家庭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单元,是个体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也是个体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初始节点和主要依托,家文化中蕴含的仁爱、互助、积善等价值理念,能够从血缘家庭推及社会大家庭,形成“中华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这种深厚的文化资源,通过强化社会成员间的互助纽带,能够有效提升现代社会的秩序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记忆,不仅是维系家庭关系的精神纽带,更是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家文化在民族精神塑造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内在要求赓续历史文脉、涵养时代精神。传统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书写着民族精神的核心密码。
传统家文化通过代际教化、日常行为规范、榜样示范机制,将重义轻利的理念内化为个人品格,铸就自强不息、立志勤学的人格精神;倡导孝道伦理、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内化为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理念,引导人们将个人命运与家庭、国家紧密相连,熔铸以国为先、以身报国的家国情怀;“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下为公”的共同体意识,孕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情怀……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的奥秘之一,就在于以家庭为载体,以家训、家礼、家风等为形态的文化传承机制。
在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的当下,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困境时有显现。中国传统家文化所蕴含的亲情纽带与人伦关怀,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慰藉,成为涵养和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如“蒙以养正”的教化观,“敦亲睦邻”的处世观,“家和万事兴”的秩序观,引导人们互敬互爱、和谐共处,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崇尚理解、尊重、包容以化解冲突的独特智慧。对传统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筑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培育社会和谐的内在动力。
传统家文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揭示了国家治理与家庭治理、个人修养的内在统一性,将治理的起点落于个人德行修养,强调以德服人、以德化人的柔性治理方式。传统社会依托家族长老、乡贤士绅进行纠纷调解,形成了融合情、理、法的治理模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治理路径正在焕发新的时代生命力。例如,一些地方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家庭作为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通过设立“家事调解室”,开展“社区家风评议会”等形式,将家庭调解机制有机融入现代治理体系,展现了传统家文化赋能现代治理的强大潜力。
现代化进程带来了社会原子化、人际关系疏离等挑战,充分发掘和运用家文化中的治理智慧,是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效能的重要文化路径。通过家庭伦理形成内在的行为规范约束,把沟通协商作为化解矛盾的柔性机制,以共同体意识凝聚价值共识,有助于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升治理过程中的人文温度,从而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进行了部署。家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伦理支撑、秩序保障、精神动力和治理智慧。新征程上,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家庭文明推动社会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作者:黎娟娟,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管理)
- ·福州首个配售型保障房双龙新居正式开放申购
- ·中国和委内瑞拉关于建立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
- ·关于梦幻之星携带版2网友是如何评论的!
- ·开阳:“心电一张网”守护“心”健康
- ·不(bù)由(yóu)分(fēn)说(shuō)到底怎么
- ·箭在弦上究竟什么原因?
- ·求人不如求己靠人不如靠己:人生路上的自我
- ·魏冷梯蹦有没有后续报道?
- ·在当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日益强化的政策背景
- ·政策面或将在几个方面发力
- ·格力又把奥克斯告了
- ·K11要来深圳了!
- ·校企协同育人 赋能城市更新——重
- ·锐龙R76800H核显是什么锐龙R76800H属于什么
- ·已造成2人死亡2人重伤河北一地发生天然气爆
- ·买来的宠物犬为何没活过一周?记者调查“星
- ·有关穿越时空去爱你发生了什么?
- ·班门弄斧(bān mén nòng fǔ)具体内容!
- ·有关秘密花园主题曲究竟怎样?
- ·息息相关(xī xī xiāng guān)到底是什么
- ·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
- ·有关职场减压方法这是个什么梗?
- ·她要求我首先要做个好人
- ·TVB重头剧年底播出视后与视帝激情戏份曝光
- ·六神无主(liù shén wú zhǔ)具体内容!
- ·晨钟暮鼓(chén zhōng mù gǔ)会造成什么
- ·有关暴佯钳收塌剩后续报道是什么?
- ·G受国际知名华裔艺术家DIGIWAY之邀联合共创
- ·北京地铁17号线北段年底开通
- ·戊(wù)吱(zhī)抹(mǒ)会有什么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