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松喦:传统是指民族风格、气派这是不能变动的

最后编辑时间:2023-07-16 13:29:46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当时人只知他的笔墨超逸入神,而不知他的画实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一般形式主义者,老一套的“二重三迭”,四平八稳,目不睹真山真水,闭门弄笔,只在古人的程式上兜圈圈,一见石涛画反以为怪,这是怪者见不怪者为怪。石涛住过黄山,黄山是神奇的,石涛画得神奇,完全有生活,不是唯心地求神奇。但是也描绘极平凡的境界,由于他具有高超的笔墨技巧,于平凡的境界中画出不平凡的好画。他住过南京,终老扬州,往来江淮间。他曾画南京幕府山、镇江金山及江边小景,生活气息显得浓郁。没有高山大水,只有低低的丘陵、不通舟棹的沟塘,点缀一些村落,境界平凡真实,并没有装腔作势,令人易于接受,易于领会,有一往情深之感。他画过无锡西郊风景,我是江南人,看到石涛笔底的家乡风物,特别亲切有味。

  艺术的方法是根据如何反映现实生活而来的,但有时其间有矛盾。这矛盾在创作上是好事情,必须开动脑筋突破这个矛盾,才会有好作品,关键在如何运用艺术手法,才觉得更有心意,更有气魄。

  传统山水画皴法,都是现实中所有的石理石纹,古人创造这些皴法,有生活基础。我在华山看到了真正“荷叶皴”觉得画本上的“荷叶皴”,已经走了样。但华山不完全是“荷叶皴”,有的壁立千仞,光光的没有多少皴,好像刀劈一般,有的不全是石理石纹,而是岩石上的水漏痕和石纹交织在一起,看上去也近似“荷叶皴”。东峰的“荷叶皴”最为典型。西峰石纹近方解形,但有无数黑色的水漏痕屡屡下垂,线条拉长,山势峭拔。这样一座大山,岩石成分不可能一致,石理石纹不同,反映到画上,皴法也不同。

  意、神、生,都是指对象的精神和本质而言,是内在的。因此,我们表现时不能只停留在外形的描绘上,更重要的要画出内在的思想感情。当然显示主义需要从生活出发,这是基础,但是这还不能成为画,还须加进思想感情。画山吧,要做到既像山,又像画,这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传统的创作方法是掌握这一点的。

  中国有句成语叫“得鱼忘筌”,是批评捕了鱼忘了渔具。这是一句贬语,但对临摹来说,却是个格言。假如是得筌忘鱼,把临摹得来的笔墨。来变现现实,这怎么能脱离古人的窠臼呢!

  治螟图。一九五零年夏,当这秧针出水螟蛾产卵时期,全苏南各学校响应政府号召广泛地展开治螟突击运动。这一运动,是深入农村,结合群众,理论与实践一致,具体的做到为人民服务的实际工作,好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破天荒的一页。单就无锡一市而言,工作从六月一日至八日结束,动员各学校师生达万人。同时我校也全体下乡分驻堰桥和南桥,掀起这一治螟高潮。我是参加南桥一队的,这幅画,便是描写本校学生正在秧田里捕蛾采卵,对准螟敌,作歼灭战的一个紧张热烈的场面。钱松嵒记于无锡师范学校。

  临摹只是掌握传统技法,在表现新事物时,反映时代精神就不能处处墨守成规,而是要在原有技法的基础上,去创造发展。

  传统是指民族风格、气派,这是不能变动的;传则指发展。每一个时期又各有发展,唐宋元明清不是各有面目吗?就像接力赛跑,不停顿地向前,又不断换上生力军。这生力军是根据新的条件,在前人的所积累的基础上,把竞走的技巧再作新的发展。

  有个杰出的画家应该提一笔的,那就是石涛。我的画受石涛的影响很深,这倒不是他潇洒豪放的用笔用墨,而是他师自然的精神。我曾经看到他的一幅画,画里的江村茅屋前摆有一只酱缸,这是在明代的画家中没有谁这样表现的。又如他画的一座古庙,庙前站着的人竟比庙高了一半。按照石涛以自然为师的绘画法则来说,似乎不真实,但了解石涛曾在江淮一带生活多年,那里田野间常有矮小的土地庙,不是平台崇楼的大寺院,就符合当时生活实际了。在构图布局上,我又受宋人影响、董源、李成、范宽等作品,作风严谨,重山迭岭,视野宽广。

  还有部分老国画家,老在山水画中点缀着新的建设、新的人物,觉得生硬不调和,由于他们保守了老一套不肯放手,他们在看到真山真水时,先已认为不能用古法套用,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不感兴趣。到描写时,急急把什么“南宗”、北宗、“斧劈”、“披麻”发挥出来,还是画他自己的“胸中丘壑”,实际上还是画本上的丘壑。江南多土山,少露骨,解放后,都在进行绿化,满山遍野,草木华滋。古人,尤其是四王派,画山上丛树,先勾出山的轮廓,还加皴法,再层层点出小树,这样的画法,和今天看到山林,并不完全符合,可是至今还有人一成不变地这样画。至于皴法的形成,原来是古人从生活中体验得来,这次我在太湖边,所见黄石,很像倪云林的折带皴。石灰石质的玲珑湖石,石纹如行云流水,唐六如的皴法有时如此,他们二人都是太湖流域人,足见他们的画法,是现实的,是有来历的。某一山有某一山的特点,石质组织不是完全相同,我们不能把古人已经成功的皴法到处搬用,古人本来以造化为师,我们“师古人”就应该师古人的“师造化”,深入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这就是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

  “古为今用”的口号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不是为了复古,而是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一方面传统是几千年来优秀的文化积累,本身就具有深厚的人民性。所以对传统还应多加重视。国画中的传统理论和传统技法,应视作国画工作者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是创新,即不拘泥于传统,其次要条件应是植根于现实生活,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不是凭创作人员冥思苦想的标新立异。

  题款:延安颂,余曾谒延安仰瞻革命纪念文物及原址。为之起敬至今怀想 爰写此图以当颂歌。钱松嵒并记,一九六四年十二月,时居南京。

  中国这个封建堡垒,要敲开它,确实是个嵌筋核桃。拿欧洲文艺复兴来说,个性解放,把人们膜拜的神,也弄的一丝不挂;把本来认为不可亵渎的神,表现成纯洁的富有人性的神。我没有看到我国美术史上,记载过这样的作品。这大概是2000年来的封建礼教,看重衣冠端正,反映在艺术上,与西方就有判然不同的风格。

  艺术上的互相观摩,互相砥砺,这是必要的,但这部是效仿,“好曲子不唱三遍”。出现一首好曲子,引起一窝蜂的学习,固然说明这曲子唱得很好,学习是自然的,也是应该的。但要钻得进,也要跳得出。石涛说“绘画似某家,亦某家残羹耳”,人云亦云,会阻碍自己的发展。

  题款:繁荣新貌崇高新德,盛世躬逢讴歌祖国。冈陵永固日旭不昃,亿万斯年长乐无极。写冈陵图敬为祖国颂并制颂辞 钱松嵒于南京。

  祖国的壮丽山川,使我领悟到唐宋时代画家所遵循的“外师造化,中心的源”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到了元代,文人画家逐渐主宰画坛,后学以尊重“写胸中逸气”,不求形似,使晚明以来,发展成闭门因袭之风,离开真山真水,越来越远。这使我解开了多年来心底子谜;山水画后来为什么会变成某些程式符号,变成没有感情的画,原因就在于离开自然去死学古人的画本。一句话,缺乏生活。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