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株选垃订究竟什么原因?

最后编辑时间:2024-06-27 07:16:5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百万级畅销佳作、值得收藏的罗马史经典《罗马人的故事》(修订版,全15册)在这平庸年代,人人渴望英雄,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决然出走日本,远赴罗马,寻找英雄。定居罗马50多年,15年写就15册巨着《罗马人的故事》,还原一个意大利半岛的小国成为世界帝国,持续1300年的辉煌历程,再现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读懂了罗马,才能读懂过去的欧洲和今天的世界。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技术不如埃特鲁利亚人,经济不如迦太基人,但为何却能一一打败对手,建立并维持庞大的罗马帝国?

  盐野七生,日本传奇历史作家,1937年生于日本,16岁时读荷马的《伊利亚特》,从此被一个与日本社会截然不同的世界吸引。大学时主修哲学,26岁游学意大利两年,回到日本后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罗马至今。主要作品还有《希腊人的故事》《文艺复兴的故事》《十字军的故事》《地中海海战三部曲》等,她的作品聚焦欧洲16世纪以前的历史,贯穿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轮子、马镫、弓箭、火药和帆船,在历史的时间线上,每一个器物都有它值得诉说的故事,它们引发国家变革,让不同的文明之间发生碰撞,因此形成了人类的文明史,而历史的神秘和趣味也在于此。《历史的细节》以技术变迁这个细节为主轴,将那些改变人类历史的物质和技术,放回原来的现场,让中国重新回到世界的场景,逐一复盘历史的起承转合和进程差异。

  杜君立:关中人,通识历史写作者。主要作品包括:《历史的细节》、《现代的历程》、《新食货志》、《历史的慰藉》等。其中《现代的历程》曾获得2016年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奖,“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从19世纪开始,人类现代史即将拉开序幕。这是一个重大政治理念汇聚的时代,是“此在”科学化的时代,是铁路与工业的时代,是各大陆之间的大规模移民以及第一波经济和通信全球化浪潮的时代,是民族主义和欧洲帝国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时代。但同时,在今人眼 中,19世纪却已变得遥远而陌生:一个辉煌的昨日世界。本书从世界史的角度描绘和剖析了这段历史,一个欧亚美非各大洲经历剧变与全球化诞生的时代。国际历史学会前主席于尔根•科卡称此书是“德国历史写作中的里程碑”, 奥斯特哈默也因此被誉为“有关19世纪的布罗代尔”。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斯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着作。其作品包括《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获得德国史学家协会奖)《中国革命: 1925年5月30日, 上海》《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等。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因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卓越成就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获得莱布尼茨奖、汤因比奖。

  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同时,眠眠更将这些文明的兴衰成败全景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以发展时间为轴,写出各文明内外的细节,并深入讲述各文明之间的交锋、冲突等纠葛,分析它们之间的往来,以及引发的结果,使得远古历史的面貌更为清晰,竞争的残酷性更为凸显。这本书是对古代文明的另类总结和梳理,也是对商业生态的侧面描写,从另一个维度审视了古代历史和现代商业竞争,不仅为我们重新诠释了西方文明起源,而且为我们再度展示了现代商业的发展可能。

  眠眠,曾任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师,后在北美生活近10年,在数家公司担任核心职位,现回国创业。长期游走于世界各国,工作之余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明脉络。兼职《男人装》《科学大众》专栏作者,公众号“历史教师王汉周”“眠眠冰室”主创,知乎历史、科技类26万粉丝达人。另着有《人类学+:科学的B面》《你有多凶猛,世界就有多软弱》。

  融合考古材料、出土文物、典籍记载,以象形文字为线索,寻源探流,重返三千多年前的古代世界,捕捉那栩栩如生的汉字文化样貌。由汉字象形的特征,具体解说古人生活的细节,每个文字的一笔一画,皆是历史的记忆刻痕,隐含了先民的智慧,描绘出古代文化的细致与深度。阅读这本追根溯源的短文集,宛如在推理、演绎古人生活片段的过程中,领略出古文字所独具的丰富意涵,并且从中拼凑出数千年前的生活图像。这一本“说古事”的着作,用一种“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态度,求索几千年前的渔猎农耕、起居饮食、衣裳住宿、天文地理、战争祭祀……用71篇短文,以及189个古文物图版,论证、解析几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演进脉络。并从科学的角度发问,旁敲侧击古文字背后所隐晦的上古时代遗迹,进而着墨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先民思维与记忆。

  许进雄,1941年生于台湾高雄,毕业于台大中文研究所,于1968年受聘于加拿大多伦多市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远东部,整理馆藏的商代甲骨文字,直至1996年退休。许进雄先生专精于甲骨研究,发现以甲骨钻凿形态的断代法,被安阳博物苑甲骨展览厅评为对甲骨学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着有《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字小讲》《文物小讲》等。

  《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套装共4册)》以时间为脉络,详尽记录了1931年9月至1945年10月这14年中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轨迹。《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套装共4册)》内容涵盖其战争行为的方方面面,包括国力准备、舆论制造、情报间谍、军事计划、战力分析、战斗序列等具体内容。《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套装共4册)》立足战争进程客观事实的梳理,旨在全景记录日本政府及其军队在整个侵华战争中的决策过程和侵略轨迹。在史实研究及资料收集上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本书的资料一方面来自北京、上海、长春、青岛、南京等地图书馆、档案馆;另一方面源自战时缴获的日军作战文件及日本、前苏联和美国的原文解密档案这些第一手资料。更为珍贵和独特的是作者利用空军飞行的机会,辗转侵华日军经过的主要路线和地区实地考察,同时拍摄绘制地图200余幅,使本书的史料价值得以进一步提升。

  王辅,1925年生人,1942年参加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历者。他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事,是空军部队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领航团长。战后,他辗转侵华日军经过的主要路线和地区实地考察,实地拍摄绘制地图200余幅。他掌握日文、英文、俄文,在北京、上海、长春、青岛等地图书馆搜集并翻译解密档案。历经二十余年,完成了这部260万字的纪实巨着。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基于此,我们将这门课的讲课稿集结成书,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是的,那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个性鲜明,在嬉笑怒骂中藏着严肃的悲悯之心。社会责任感使然,张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关注天下事,为历史与当下人物事件虚华假面,使真相豁然,真知毕然。

  主要学术着作有《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

  一场战争惊醒千年大梦,一部历史引发百年反思。120年前的甲午海战,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一战之耻,铭记百年。从沉睡中惊醒的中国,从此走向全新的强国之路。在甲午海战120年之后,甲午战争史研究专家陈悦权威解读甲午海战全过程,带我们正视失败中的耻辱与勇气。

  陈悦在本书中以海军史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大量独家资料档案,揭秘清朝海军在这场惨烈海战中的技术战术状况,以大量详细细节和数据,还原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实际军事力量对比以及战术运用情况,深刻揭示了120年前北洋水师惨败的真相和奋力一搏的无畏勇气。作者赴日本搜集了众多第一手史料,包括震撼的老地图、老照片、战舰解析图等,以众多细节还原历史,澄清事实。当我们重温历史,昔日的衰败和没落,必定是今日重建和振兴的起点。

  陈悦,1978年生,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客座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海军史、甲午战争史研究和普及,是该领域青年一代领军学者,主张在军事史研究中引入军事技术史和社会史研究作为辅助和支撑,研究中重视采用中外史料互为辨证、重视对军事行动从军事技术角度进行分析。

  这本新作由三篇长文构成,分别是《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和《渔樵为何论古话不休》。作者是以一种“哲学与诗”的方式来论述他的历史哲学以及他对中国文明的基本理解:中国文明的精神基因是历史,历史即是中国人的信仰,这是中国文化与其他宗教文明最大的不同之处。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密码或关键意象是:历史、山水、渔樵。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代表作有《论可能生活》(1994)、《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2005)、《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2009)、《第一哲学的支点》(2013)、《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2016)、《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2016)、《四种分叉》(2017)等。

  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震惊世界,成为意义复杂的全球性文化符号。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在本书中,利用新近公开的政府档案,结合大量目击者的访谈素材,详尽而富有条理地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其对人类、对自然、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全书涉及400多个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响亮和微弱的声音均被记录,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都被厘清……一曲令人心碎的英雄主义悲歌,一次迫近历史深处的智性探险。

  沙希利·浦洛基,哈佛大学历史系乌克兰史米哈伊洛·赫鲁舍夫斯基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着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等 十余部专着,获奖众多,包括非虚构类两大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与贝利·吉福德奖,以及俄罗斯研究领域的权威奖项普希金之家俄罗斯图书奖,他也是唯一两获该奖的作者。

  宋虹 一级翻译,毕业于上海大学英美文学专业,已完成百万余字历史等社科作品翻译,代表作品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等。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