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在手机里花不完?警惕!越来越多的孩子不认识钱了……

最后编辑时间:2024-06-06 14:19:4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钱怎么会‘花没’呢?不就在手机里,刷一刷又有了!”近日,某地一位资深小学教师上网吐槽自己的烦恼,在教授“认识人民币”这堂课时,很多孩子对钱的意识十分混沌,有的甚至从没见过“1元”纸币,更别提什么叫“找钱”“换钱”“凑整”了。

  5月28日,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学苑校区小学部,一年级数学老师马欣怡正在上《认识人民币》一课。

  课堂上,她拿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一张张地问学生是否见过。全班40名学生,大部分见过100元、50元纸币,一半学生能认出10元、20元纸币,从没见过1元纸币的占一半以上。

  2010年前后,移动支付开始迅速在我国普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

  今年一年级的孩子多出生于2016年、2017年。“他们在生活中,钱确实见得少。”马欣怡的同事、有近30年教龄的数学教师吕琳说,这种不认识钱的情况,在最近五届的一年级小学生中越来越明显。

  孩子的回答让刘姗非常惊讶。她意识到,孩子不光不认识钱,也不知道钱怎么用,不理解“换钱”“找钱”这些概念。她回想了一下,发现孩子似乎只在过年时见过100元的压岁钱,平时家里都找不出一张其他面额的纸币。

  有一次女儿要她一口气买100个盲盒玩具。她跟女儿说:“不能一下就买100个,那样妈妈的钱就花没了。”

  武汉市江汉区天一街小学的数学教师聂鹏记得,他是1986年上小学,那时的数学课就有《认识元角分》的内容,老师还讲过人民币图案背后的故事。他2001年当老师,经历了至少3次课标和教材优化,《认识人民币》始终是教材中的重要一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胡宏兵表示,随着时代发展,孩子接触现金的机会变少了,不认识钱的现象值得重视。他认为,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现金依然是我国最基础的支付手段。《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孩子们仍然应当学好。

  孩子们的回答天真烂漫,但我们却不能一笑置之。“金钱教育”又称“财商教育”,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金钱,懂得钱从哪里来,应该怎么花,是关乎儿童成长与未来发展的重要一课。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中有句话:“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有其他人会取代你。这个人……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现实中类似案例不乏其是。比如,“高额氪金”堪称未成年人触网乱象的突出现象,七八岁的孩子“不知不觉给游戏充了十几万元”,甚至于不少大学生还稀里糊涂深陷网贷泥潭。金钱教育的缺位,不仅造成大量非理性消费,给当事家庭带来直接经济损失,更可能导致孩子无法正确认知劳动的价值,滋生不劳而获以及盲目攀比的不良心态。

  急需给孩子上好“金钱”这堂课,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其言下之意,不仅仅是教会他们认识“1元”“五元”“纸币”“硬币”等生活常识,更是在涵养认知、培育习惯。必须让孩子们懂得,钱不是从手机里“刷”出来的,而是通过劳动和智慧获取的。它既不会从天而降,更不会源源不绝,不能随意挥霍,应当尊重珍惜。一段日子以来,已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走到现实场景,加入跳蚤市场、拿纸币购物或旧物回收等,让孩子们真实体验挣钱、花钱、攒钱的过程。也有一些社会组织和金融机构,发出倡议、开展活动,为提高孩子们的金钱素养助力。社会发展步伐向前,支付方式或许还将更加多元。如何让孩子们在新的消费场景中成长得更好,是家庭教育的要义,也是时代课题,大家不妨都来支支招。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给孩子讲讲与“钱”有关的那些事儿,引导他们会“认”钱,会花钱,能攒钱,将是他们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