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生态化发展成都高新区开启“绿色引擎”

最后编辑时间:2024-03-01 14:03:3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注重低碳产业导向,培育科技型产业生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低碳业态。2020年,成都高新区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5.4亿元。目前,成都高新区聚集的节能环保相关企业已近200家,其中,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超过30家。

  今年6月,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12家国家高新区共同发起《国家高新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宣言》(以下简称“行动宣言”),对推动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积极贡献国家高新区力量。

  作为发起《国家高新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宣言》的12家高新区之一,成都高新区未来如何落实“行动宣言”的六大主旨?

  在成都高新区的一处工地上,几十台机械、数十名工人正在加紧施工。尽管现场热火朝天、机械忙碌,但却没有工地上常见的灰尘漫天的场景。在工地的边角上,一个高达几米的喷淋设备分外引人注目。它如同“向日葵”一般,360度摇晃“脑袋”,从高空向地面进行喷淋,普通围挡喷淋覆盖不到的区域,均被它所实现。

  为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秩序、污染情况管理,提高建设工地绿色智慧施工水平,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制定了相关建设项目实施办法,全面推行绿色智慧工地建设。据了解,绿色智慧工地云平台融合了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技术,包含多维度喷淋控制、空气微站、AI视频监控以及门禁控制4大系统。

  “该平台不仅可以主动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能自动根据工地现场安装的感知设备实时掌握污染数值,并及时预案、智能启动对应科学治理措施,继而实现建设工地管理数字化、系统化、高效化,起到全面全程监控工地大气污染的作用。”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污染防治处负责人张滔表示,相关数据将同步上传至成都高新区环保水务智慧监管平台、成都市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同步监管。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系统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尝试着眼于能源利用“增效”,推广节能技术应用。同时,积极推动工程项目节能报告“区域评估”试点建设,提高新上项目能效水平,从源头杜绝能源浪费。

  此外,成都高新区鼓励节能技术研究应用,组织开展绿色企业、绿色项目入库,打造具有高新区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目前国内城市智慧交通平台建设与运营最具代表性的“AI+大数据”应用的领军企业,成都智元汇信息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元光”AI智慧乘运管理及乘客服务系统,能促进都市区1小时通勤“降本增效”等,营造绿色低碳出行新风尚,为早日实现“碳中和”助跑。

  “可以看出,在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上,成都高新区已有明显成效,并且建成了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持落地,宣传推广浅层地热能技术在民用建筑项目的应用示范;将打造具有高新区特色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清洁能源纳入‘十四五’规划。”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打造绿色经济新引擎,离不开环保企业的聚集和产品创新。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注重低碳产业导向,培育科技型产业生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低碳业态。2020年,成都高新区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5.4亿元。

  目前,成都高新区聚集的节能环保相关企业已近200家,其中,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超过30家,业务涉及大气、水污染防治、高效节能电气、危险废物处置等多个领域。作为此次发起“行动宣言”的12家高新区之一,成都高新区计划将继续落实“行动宣言”的主旨,加大支持前沿性、颠覆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

  就在今年6月,成都高新区发布“岷山行动”计划的首批6个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项目,成都岷山氢能及碳中和技术研究院就是首批

  揭榜的研发机构之一。该研究院依托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围绕碳中和发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上下游技术,突破平板型高温电堆、热管理相变流体材料、有机液态储氢技术、高压氢罐瓶口阀等技术瓶颈。

  接下来,成都高新区将持续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强力推进能源利用方式转变、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持续推动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今年2月2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印发《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不仅提出“实现园区污染物排放和能耗大幅下降,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绿色制造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产业不断壮大”,更强调在园区内不断强化“自然生态和谐、环境友好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交子公园、锦城湖公园、大源中央公园、新川湿地公园、桂龙公园……从高空俯瞰成都高新区,一座座公园如翡翠般嵌于繁华都市的高楼中。一幅生机盎然的天府美景图,得益于成都高新区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品质公园城市建设。

  去年底,四川成都首个集生态、文化、科技于一体的漂浮公园——芙蓉岛公园正式开工建设,该公园位于成都高新区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东侧、蝴蝶桥下,其构建的“水上”骑行环线将达到健身、休息和观景三重功能。同期,成都高新区绿道建设正不断创新场景营造,从地面到“水面”,总长8.6公里的铁像文旅环,将与交子公园商圈、锦城绿道、锦江绿道等城市绿道系统连通,为该片区再添一条“空中绿道”。

  统计显示,成都高新区已累计建成投用绿道329公里,建成桂溪生态公园、新川之心公园等10个城市公园和桂溪星河、双祥游园等41个小游园、微绿地,高水平建设交子公园社区、骑龙湾等8个公园社区和交子大道片区、铁像寺水街片区5个重点示范街区,城市绿色体系正在逐渐完善。

  “接下来,我们将深化成都市唯一的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继续推进公园城市场景打造,建成更多的‘中优’特色街区,营造多元体验的社区生活场景。”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负责人表示,将紧循《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探索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经济繁荣相协调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为引领经济、科技、社会、生态全面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医认为,春季人体需要疏肝、理气、排毒,疏通已经造成的阻塞,让肝气得以升发,并把冬天潜伏在体内的病邪宣泄出去。

  痛风发作是由于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关节局部急性炎症反应。

  不仅如此,在科普实践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还会结合直播与短视频两种形式,提升科学知识的传播效率。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算力方面的相关需求快速增长,各国竞相发展算力产业。作为算力主要载体,算力网络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地质工作者在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四岔口村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七鳃鳗化石,其身形细长如鳗鱼,口如吸盘。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北古所”)张江永研究员鉴定为孟氏中生鳗。

  29日,在中国民用航空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民航局相关负责人解读《新时代新征程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行动纲要》时表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航空运输强国,基本实现航空出行国内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核心技术装备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国产大飞机实现规模化运营。

  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最新发布的十大进展有哪些特点?有何重要意义?

  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建成开站。考察站运行工作有哪些?如何支撑科学研究?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魏福海一一作了解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扎实提高科学传播的质量,能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体育锻炼有益健康,但坚持起来却非易事。研究人员发现,不想体育锻炼其实是人类进化出的一种本能。若想坚持锻炼,人们还是需要想办法克服大脑的这种“惰性”。

  治疗抑郁和焦虑等疾病的药物通常会带来多种副作用。新加坡国立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参与的研究小组发现,通过修改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中的松弛素-3分子,可降低治疗这些疾病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率。

  教育部28日在京举行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此次巡回宣讲活动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大先生”为主题,宣讲团成员由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领域的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等优秀教师代表共25人组成。

  全球清洁能源革命持续推进,锂离子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无记忆效应和低自放电率等优势需求激增。然而,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度、工作温度、安全性仍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国家铁路局和中国民用航空局相关负责人就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相关情况回应了社会关切。

  系上绿围裙,扣上黄草帽,拎上锄头、水桶,顶着太阳,王亭予在杭州初秋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中,踏上了一块黄土地

  作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以“买全球卖全球”闻名于世。近期,因为“义乌老板娘”可以无缝切换多国语言介绍自家商品,人们再次被这个号称“世界超市”的贸易重镇所震撼。

  “去年玉米大丰收,今年又包了300多亩地,咱盘算着,也‘整’台机器,起垄、播种、侧深施肥都好使,早点为春耕做个准备。”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坎子山地区日前发现了新的生物化石资源。通过对比国内外植物化石组合和对区域地层进行调查核实,地质专家确认这是一个石炭纪早期的植物化石群,形成时间距今大约3.4亿至3.2亿年。

  以人才驱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是我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逻辑。

(责任编辑:管理)